菱花集团
“创新+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济宁日报记者 张帆
从贷款8万元起家的的乡镇小淀粉厂到生产谷氨酸、味精的生物发酵龙头;从清洁生产的模式提出,到循环经济的大势形成;从味精产品的一枝独秀,到绿色食品的百花齐放,菱花集团39年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
近年来,菱花集团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生产线退城进园为契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大宗发酵产品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循环经济效益2.6亿元;同时,延伸产业链,开创了工农业自然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循环经济新模式,被授予国家首批绿色工厂,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提质效、跨界融合提潜力、品牌高端提质效”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科技创新促产业升级。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菱花集团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0多项,申请专利200多件,授权专利145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8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做高水平园区、做科技含量第一、做循环经济先进的退城进园“三原则”,采用味精清洁生产、温度敏感型高产菌株、新型转晶提取、发酵生物传感器分析系统与优化控制等40多项高新技术,实施30万吨味精线升级改造工程,一期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发酵产酸率突破20%、糖酸转化率70%、精制收率126%以上,分别比退城前的2011年提高10个、12个、3个百分点;吨味精玉米单耗由2.7吨降到2吨以下;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水耗下降了85%,能耗(电、汽)下降了35%,生产成本下降了25%左右。实现了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产品健康化,已提前成为“六化”工厂,完成“三品”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农商融合互动,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坚持“高端规划、优质优价、让利于民”的农业开发三原则,发挥工业副产品氨基酸有机肥优势,采用土地流转、订单、合作经营等模式,完成投资2亿多元,发展了20万亩现代农业,取得了“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成效,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靠发展模式创新,菱花集团构建了“农业种植——生物发酵——生物副产品(有机肥料、蛋白饲料)——农业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工农业双向循环、工农商良性互动的区域循环经济新模式。“1吨味精产生的有机肥,满足3亩土地种植用肥;3亩土地种植收获的粮食,满足1吨味精生产原料所需。”菱花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杨玉岭介绍说,菱花集团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2016年开始实施60万亩现代农业种加销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60万亩种植,生产30多万吨玉米,精深加工16万吨味精等高附加值产品;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满足60万亩农业种植需要;面粉、大米等农产品以及生物制品,通过菱花大市场网络销往国内外高端市场。“项目完成后,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企业年创效3.8亿元,带动15万农户增收2.4亿元。在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安全、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以“创百年品牌、树百年菱花”为目标,菱花集团着力发展健康产业、培育健康品牌,菱花商标评估价值43.68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评价位居食品制造第7位、味精行业第一位。产品进入国内各大中城市3600多家超市,出口86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年出口调味品10万吨、创汇1.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现今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高端食品消费市场已经成熟,在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高端食品需求人群已达2.5亿到3亿,绿色有机食品、健康食品价格高,市场供应不足。菱花集团近10年发展工农业循环经济,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五网”信息化平台,工农商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把好了食品安全的原料、加工、流通“三道关”;尤其是有工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