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8月20日电(记者王丽)10年投入3500万元治污资金,加上每年525.6万元运行费用,企业每年却可获得高达2900多万元的综合经济收益,不到2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作为一家“污染大户”,中铝贵州分公司痛定思痛被迫治污,却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的新路,医治了铝工业污染重、能耗高的“硬伤”。
另一家味精生产企业山东菱花集团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当作原料,提取高价值的蛋白粉、玉米浆、菌体蛋白、硫酸氨等加工成各种副产品,每年从“臭气熏天”的污水中捞出1.28亿元产值。在当前原料和能源价格高涨,行业利润趋薄的态势下,这家企业通过治污提高了综合效益。
这两家企业都曾是当地政府重点监管的“污染大户”,因为原来落后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别无选择地走上了艰难的治污之路,最终拨云见日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事实一次次证明,谁早治污谁兴旺、谁晚治污谁衰亡,关键看算眼前账还是算长远账,算小账还是算大账。
当前,仍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治污态度消极,一些“污染黑户”仍对排污的危害麻木不仁,甚至与环保部门“斗智斗勇”,玩猫鼠游戏。他们以为这样能获得一时的经济效益,殊不知污染环境终将付出巨大代价,无异于自掘坟墓。更何况当前国家节能减排决心已定,铁腕举措已利剑出鞘。贵州省政府日前就出台政策,2008年底前,凡是不能达标排放、偷排偷放、治理无望的污染企业,一律关闭取缔,在“治污风暴”前“污染黑户”们将无处可逃。
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今天,各级政府不仅应对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予以坚决支持、大力扶持,更要对污染严重、不思治理的企业有“斩草除根”的决心,只有让治污不力的落后企业面临真实的生存危机,才能实现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寻找出路的转变。 |